调查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 > 正文

关于我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7-06-08 15:04:22   来源:   点击:

按照区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组先后深入南城、旧县、侣俸、大庙等10余个镇街,实地查看了牧堂纯生态农业公司、子和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农业企业,松泽淡水鱼养殖场、富源养殖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部分粮油、蔬菜、经果、畜禽种养殖专业大户等现场,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入户走访、开展座谈等方式,对我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着力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提质量,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效益农业,成功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县,荣获全国蔬菜基地重点县、重庆市无公害蔬菜产地县、重庆市水产养殖基地县、重庆市无公害水产品产地县等称号,全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取得较好成效。2016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62.3亿元,同比增长14.8%;农业增加值42.1亿元,同比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8元,同比增长9.9%。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种植业方面,积极打造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和名优经果生产基地,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18.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4.5万亩;发展蜜柚、樱桃、火龙果等特色经果9万亩。2016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33.6万亩、产品产量72.1万吨,实现产值15.5亿元,同比增长12.3%;全年经果产量4.6万吨,同比增长9.5%。在畜牧业方面,狠抓生猪、优质家禽、草食牲畜和特种养殖四大产业发展,2016年出栏生猪64.43万头、家禽2539.38万羽、肉牛2751头、肉兔281万只、山羊4.62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26.82亿元,同比增长17%。在水产业方面,着力打造生态水产养殖基地,大力引进推广乌鱼、观赏鱼、甲鱼等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发展专业化水产养殖5.5万亩,建设池塘工厂化养殖槽34个。2016年水产品总量达3.4万吨,实现产值5.3亿元,同比增长24.7%。在林业方面,以撑绿竹、桃李、桂花、香樟、枳壳、巨尾桉为主导树种,建成经济林果、花卉苗木、中药材、工业原料、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基地86.8万亩。2016年实现林业产值1.12亿元,同比增长24.3%。

   (二)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清产核资量化确权改革试点等工作,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通过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试点等方式,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二是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的意见》,从制度上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并建立了农业项目准入评审制度,严格农业项目准入,减少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目前,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55.6万亩、流转率达58.1%;规模经营面积达45.9万亩、集中度达48%。三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区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龙头企业2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发展农民合作社510个,农民参合率达60.7%;发展家庭农场171个,专业大户434个。四是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实施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13670亩,蔬菜土壤改良深翻及莲藕采挖4880亩,经果开穴、定植、施肥、病虫害防治、花卉移栽定植8550亩。

(三)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通过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基本口粮田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7万余亩,修建耕作道近7万米、人行便道约22万米,并对部分生产便道、机耕道、排灌沟渠进行整治维修;同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小型农田水利、民生实事山坪塘整治等项目,目前已建成小型水库110座,中型水库2座,山坪塘7050口,电灌站502座,渠道758公里,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完善。加快区镇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明确专兼职监管员86人、村级监管员266人,切实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2016年抽检农产品3357个,合格率达99.9%,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绿色生态环保理念,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截止2016年底,发展“三品一标”178个,其中,绿色食品55个、无公害农产品12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铜梁枳壳)。

(五)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一是加快农旅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打造黄桷门奇彩梦园、西郊现代农业观光园等18个精品示范园区,成功创建9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建成乡村酒店及农家乐150家(星级农家乐27家),培育乡村旅游商品50余种。近三年来,全区乡村旅游共吸引游客达6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二是创新销售模式。组建农村电子商务公司,打造“爱在龙乡”电商平台,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电商,鼓励网上销售特色农产品。2016年,全区农产品线上交易网点达600余家,线上销售品种达200余种,年线上销售额达1.8亿元,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达7%。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受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土地增收空间缩小,与其它经济活动在投入产出、成本收益之间相比较,农业生产利润率偏低,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同时,大多数农产品易受市场冲击影响,价格不稳定,出现增产不增收等情况,影响了农民增收。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虽然近年来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部分基地内生产便道、排灌沟渠、灌溉管网等设施因缺乏资金保障和日常管护,破损较为严重。部分国土整治项目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除重点生产基地以外的其他区域,机耕道、作业便道等基础设施匮乏,不能满足农业机械作业要求,机械化生产水平不高。

三是农产品结构不平衡、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缺乏宏观调控,中低端一般性产品生产量大,导致部分农产品有产无市,而高精端产品稀缺,不能满足群众日益高端化的消费需求,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全区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较少,品牌知名度不高,多数农产品供给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是农业产销体系不健全。一方面,我区近年大力发展粮油、蔬菜、经果、畜禽、水产等种养殖业,具有一定产品产量,但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目前我区尚无专业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农产品交易流通不顺畅,销售成本较高。

五是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稳定。一方面,全区农业科技发展总体能力不强, 多数农业企业依靠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技术服务,自身“产、学、研、用”链接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远大于传统农户,资金需求缺口较大,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难以获得金融的有力支持,融资难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因规模过大,受缺乏科技支撑和资金保障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生产经营困难,出现亏损甚至退租等现象。

三、意见建议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围绕市场需求,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统筹并合理安排上级项目资金,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千亿斤粮食产能、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组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发展有效灌溉面积,加快灌区续建配套、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和现代化灌区建设。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冬春农田水利兴修,着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合理规划建设农机作业便道,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特色效益农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性,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推广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打造新业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作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突出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技能、创业能力培训和劳务输转培训,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治理。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强化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突出特色优势产业间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积极推广先进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四)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专业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和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仓储、交易等项目。加强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与衔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与供销网点深度融合。依托特色农业、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通过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精心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可憩可游的美丽乡村示范点,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五)继续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推进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盘活经营性资产,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积极推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创新农村抵押担保方式,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创新和推广涉农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

                         (区人大常委会农工委调查整理)


上一篇:关于我区市场监管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关于我区宗教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置 顶 打 印】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重庆市铜梁区人大常委会 渝公网安备 50022402000206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