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镇新滩村是铜梁西北地区的一个丘陵山村,琼江河环绕,水资源丰富,地处铜梁与潼南两区交界处,距铜梁城区约50公里。过去,由于地处偏远,陆上交通不便,新滩村村民只能依靠种粮这种单一生产模式,虽然解决了温饱,但离致富还有一定距离。这一切让镇人大代表、新滩村党支部书记张邦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要致富,先修路。”近几年,政府的“村村通”工程为他们带来了希望,在张邦能代表与村社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解决了群众生活出行的问题。如今新滩村先后新修村(社)级水泥公路10公里、生活生产便道24公里,实现社社通公路、户户通便道的目标。
“路有了,如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呢?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探索。近些来,我们村也组织群众搞了水产养殖、小杂水果和百合种植等产业,但留守在家的村民多是老幼病残,无力耕种,导致了土地逐渐荒芜。特别是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几乎拿不出钱来实施公益项目。今年初,村支两委经过商量,决定采取一种新的经营模式来探索走出群众和集体增收的新路子。”张邦能代表说。
村里把目光瞄向三社琼江河沿岸被称为两叉河的地方。这片河滩地虽然荒芜多年,杂草丛生,但水源便利,地块平整,土质也较为肥沃。
经过一番运筹,新滩村决定在这里建立苗木基地,村民采用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建立之初,村民担心不成功而迟迟不愿加入。为了打破僵局,张邦能代表带头,发动人大代表、部分党员干部13人出资入股,在分配上按照村民占3成、出资人占6成、村集体占1成的‘361’的比例分红。方案得到了群众的赞同和支持,很快就达成了协议,74户农户带着土地入了股。目前,成立了重庆新滩村两叉河苗木种植有限公司,负责基地投资建设,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市场化方式运作。
“在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无资金投入、缺乏产业化支撑是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拦路石。而采用‘361’分成比例,首先,公司在前期不用承担租用土地的资金压力,可把资金用于急需的基地建设上,大大减轻了农业企业的负担;其次,加入的农户成为股民,成功与收益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次,村社拥有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村社按照10%的比例提取收益,既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体现,也有利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维新镇人大主席周良琼说。
目前,该项目已投资100余万元,栽植金丝楠木约300亩、 2.4万余株,并计划在基地内间种铁黄金、金雪莲等药材,发展林下经济,争取在3年内让股民们获得效益。
“这个项目既能保持水土流失,保护环境,又能为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留下财富。”张邦能代表说,“人民群众选我当代表,我就应该为人民群众干好事实事,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维新镇人大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