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区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把“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作为议案进行立案督办。区政府高度重视议案的办理,由区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议案办理方案,落实了工作力量,全面推开了议案的办理工作。为进一步推进议案办理,促进我区工业经济创新发展,从10月初开始,区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中建的带领下,先后深入工业管理部门和部分企业,召开企业座谈会,走访部分企业主和单位负责人,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业经济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以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政府按照“稳中求进、脱虚向实”的工作总要求和“实业立区、创新强区、开放兴区、生态优区”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引领,全区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1—11月,全区新增规模上工业企业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38户,实现产值423.9亿元,同比增长12.6%;全区已培育科技型企业127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简称“双新”企业)53家,“双新”企业实现产值96.48亿元,增长18.38%,高于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2.61个百分点,“双新”企业产值达到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的22.97%。
(一)加强领导凝聚合力,创新发展氛围逐渐形成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召开区委十五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实施“工业振兴行动计划”,把“创新驱动发展工业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重点任务全力攻坚。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坚持规划先行,编制了《空间产业布局规划(2017—2025)》、《铜梁区工业发展规划(2017—2025)》、《锂材料产业发展计划书》、《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策划方案》、《汽车零部件进口替代战略发展计划书》、《改性塑料产业发展计划书》等规划,为推进工业企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发改委、经信委、科委、投资促进服务中心、铜梁高新区等单位通力合作,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工作力量,增添工作措施,为全面推进我区工业经济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创新招商引资机制,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全民招商模式,及时调整招商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制,成立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服务业、旅游健康和信息捕捉整合等6个由区级领导挂帅的专业招商小组,按照专业化、精准化、市场化的要求,从全区抽调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干部专门从事招商工作。各招商小组围绕我区轨道交通制造、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智能制造、生态农产品加工等6大产业集群主动出击开展专业招商,成功引进了中车导轨电车生产、通号万全、祥龙电气、仕益质检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1至10月,全区累计引进项目54个,签约金额146.4亿元,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8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六大产业集群支柱企业达到63家,实现产值109.58亿元,同比增长29.94%,工业增量得到提升,产业集群雏形初显。
(三)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工业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紧紧抓住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机遇,加快了铜梁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了优势产业向园区聚集,推动了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铜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吸引高新技术企业、有效促进科技创新的战略平台。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成功创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市级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家。加快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引进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搭建公共科研平台3个,与各类科研机构、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近30项。建设创新人才服务平台,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31名,培育市级创新创业示范团队5个。搭建财政金融服务平台,积极对接市级引导基金,组建规模2000万元的种子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建立天使基金、风投基金;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发展“科创贷”、“专利质押贷”等科技贷款业务,1-10月,依托政银企合作业务发放贷款8160万元,推荐69家企业使用中小企业应急转贷资金8.3亿元。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区财政投入1.45亿元,建立集研发、孵化、创业于一体的综合科技服务中心(科创中心);建成重润、铜生2个市级众创空间和双远众创空间、中国味道、金骏工谷等创业基地,吸引了创客、创业团队150余个(家)入驻孵化,目前已经孵化企业近40家。
(四)推动科技产业融合,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出台《铜梁区领军工业企业和明星工业企业培育实施方案》,对我区领军企业和发展前景好的明星企业进行精准扶持,引导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活动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实施力度,实现科技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重组。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鼓励支持传统企业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改造提升现有产业,走自动化、智能化道路;紧盯全区主导产业和全市若干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高技术企业和以“瞪羚企业”为重点的高成长性企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与企业深度融合,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截止目前,全区企业技改备案项目121个,总投资47.51亿元;庆兰实业纳入全市“100户成长型工业企业”,南雁集团、重变电器、新红旗缸盖、普利特、澳彩科技、威斯特电梯等6家企业跻身全市100户“专精特新”中小工业企业;协助和平制药、庆兰实业等7家企业申报市级科研平台,帮助环际低碳、欣雨压力容器等30家企业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0个,申报2017年市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15个,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产品136个,长安离合器、新红旗缸盖、安碧捷3家企业的9个产品获得市级重大新产品认定。1-10月,累计有效发明专利165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件,铜梁高新区获批市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五)强化服务保障举措,企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优化企业服务。按照中央“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序推进了企业建设领域审批流程再造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形成办理流程优化表和办理流程图,设立“一窗对外”服务平台,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审批时限整体压缩80%以上。全面落实国家“营改增”减税政策、企业减负30条,切实减轻企业成本。加强企业服务队伍建设,组建了服务专员队伍,为企业实行专人全程代办服务;成立了高新区企业家顾问委员会,搭建企业政务咨询、信息共享、商务合作的交流平台。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组建职教集团,与43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设“定单班”“冠名班”,为企业量身培养人才;推进工业电价改革,36家工业企业纳入电力直接交易试点范围,累计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4700万元;开辟绿色通道,帮助企业高管解决子女入学难题。积极引导帮助企业上市,目前已有重庆飞尔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福斯特饲料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致威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大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工业企业成功在OTC成长版挂牌,重庆凌达织物有限公司、重庆融通绿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澳彩科鼎塑染色母有限责任公司、重庆祥龙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二是强化基础保障。全力推进交通大通道攻坚,市郊铁路西二环线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轨道交通璧铜段进入勘测设计,渝遂扩能铜梁至潼南段、铜梁南环高速纳入市政府交通建设“三年会战”方案,渝遂扩能铜梁至北碚歇马高速可行性报告已通过行业预审,交通“瓶颈”制约将逐步被打破。启动实施了川渝第三通道及铜梁500千伏线路、铜梁500千伏变电站等一批电力设施建设,工业能源得到有效保障。加大土地征用和零星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共争取各类用地指标2835亩,清查闲置厂房80万平方米;同时,通过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依法处置闲置土地、清理消化闲置厂房等措施,消化未利用土地约2800亩、闲置厂房约27万平方米,有效拓展了全区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的空间。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氛围有待加强
由于我区长期以来以传统产业为主导,发展较为粗放,少数领导干部的发展理念滞后,发展思路单一,认为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进口先进设备、引进新兴项目,发展“短平快”的项目,忽视了企业务实创新、激发内生创新精神的培育。企业主和管理者在生产经营中,片面追求做大,忽视做强做优、做品牌、做特色。全社会的创新观念尚未形成、创新理念尚未转变、创新氛围还不浓厚。
(二)创新思维有待转换
工业经济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工业企业数量较多,但不大不强,工业发展仍未摆脱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科研所、研究中心,但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不少企业以拿科研所挂牌子,争得上级科研经费补助为目的,科技创新内在动力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在资金投入上,重装备引进、轻消化吸收,在经营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重模仿轻创新,存在“大型企业动力不足,不想创新;中型企业怕担风险,不敢创新;小型企业能力有限,不会创新;微型企业融资太难,不能创新”的现象。
(三)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虽然我区目前已创建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但缺乏国家级、国际级的高级研发机构,不能及时掌握科研前沿,在产业技术的时效性、先进性等方面不占优势。创新投入不足,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意愿不强,2016年,全区研究与发展经费(R&D)支出2.8亿元,占GDP比重0.8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7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1%(欧盟15国平均水平2.08%)。科技研发能力较弱,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数量偏少,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企业产值比重不足30%,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就我区发展的六大产业集群而言,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刚刚起步,企业规模小,产业聚集度较低,且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龙头带动效应。
(四)创新人才有待培育
由于区位和条件的限制,我区企业对高端研发平台和高层次科研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企业高层次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十分缺乏。企业之间高端人才交流不够,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往往限制在某一企业内,无法发挥人才对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同时,我区的职业教育由于专业设置与当前市场、本地企业用人需求联系不紧密,企业难以招到应用型和紧缺型科技人才。
(五)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主要交通干线建设推进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公司、大企业入驻铜梁,也制约了科研技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撑体系还不健全,在鼓励企业创新、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还缺乏更为有效的措施,企业间缺乏便于科技人才相互交流、相互服务的平台。铜梁高新区内生活配套设施还不健全,部分设施如住房等档次不高,致使园区缺乏吸引力。
三、对创新驱动发展工业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认清发展大势,坚定创新发展信心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已经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人均国民收入得到极大提高,但是,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渐突出。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明确要求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经济由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我们一定要认清当今世界创新发展的潮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走高质量的发展道路,坚定建设以创新为战略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定发展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要认真贯彻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和区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围绕市委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持之以恒推进“实业立区、创新强区、开放兴区、生态优区”战略,聚焦铜梁工业振兴目标,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实现铜梁工业快速崛起。
(二)加快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资源聚集
加快铜梁高新区创建。抢抓实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重要战略机遇,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合理布局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效集聚合释放创新能量和活力,尽快把铜梁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优化、可持续发展和辐射带动力持续增强的高地。深化专业招商。要认真分析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充分挖掘铜梁的资源,发现潜在的优势,主动对接中央和市里的产业政策,力争在引进国家和市里产业布局项目上实现突破;要紧扣我区六大产业集群,瞄准市场消费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主动推介,广纳信息,因企施策,大力引进以智能化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和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努力打造一批先导产业。加强协同创新。围绕企业关键技术需求,深入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世界500强”企业、国内知名企业在铜梁设立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鼓励高新区与跨国公司、大学、创投基金合作,开展专业化的培训、创新创业比赛和项目路演,加快样机、小试、中试基地建设,完善零部件供应体系,支撑创新公司加快发展。提质创业孵化平台。实施创业孵化平台提质增效计划,开展知名创业孵化平台引进专项行动,建设一批类型多元、服务高效、资源共享、机制灵活、氛围浓厚的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基本形成全链条、多层次的创业孵化平台体系。
(三)强化主体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不断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运用好市、区各项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建立国家级和市级技术中心、研究中心等,由企业自主决定技术路线、创新方式、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加快推进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管理、检验检测等行业技术创新;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研发投入体系,促进科技、产业与金融的紧密结合,让创新成为发展动力。强力推进技术改造。坚持“大树移栽”和“小树培育”相结合,在招大引强的同时,要发挥技术改造对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促进作用,支持传统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加快新产品开发投放步伐,优化产品结构;要创新倒逼机制,充分运用产业政策、资源配置和竞争机制,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对设备落后、产能过剩、社会贡献低和环境影响差的个别企业要依法重拳整治、坚决淘汰,引导和促进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要注重挖潜盘活,对全区71家停产或负增长企业,要组织专门力量,因企施策,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企业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完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完善激励政策,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全面兑现国家结构性减税等系列减负政策,深入落实“涉企30条”和“电气15条”,确保国家和重庆各项惠企政策全面落地。加大各类专项资金向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倾斜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激励企业技改、创新的长效机制。实施“专利清零”行动、发明专利攻坚行动和专利特派员服务企业行动,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创建,完善专利资助制度,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力度,切实保护企业发明创造的合法权益,促进知识产权全面运用。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对标先进地区,制定鼓励政策,加强对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扶持,切实解决他们在住房、医疗、父母养老、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努力形成引才、尊才、聚才、成才的浓厚氛围,达到留住人才、发展企业、壮大经济规模的目的。
(五)加强服务保障,优化企业创新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建立企业投诉受理督办机制,倒逼工作推进。积极打造“诚信政府”,全面兑现招商承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贷款难、融资贵的问题。选优配强企业服务专员,充分发挥企业家顾问委员会作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锁定目标,实化举措,强力推进都市快轨璧铜线、铜梁至两江新区高速公路、市郊铁路西环线等交通大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切实打通制约铜梁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促进人才、科研成果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环境。强化司法保障,严格清理工业用地,对重庆神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重庆拓东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供地未建的地块要依法收回,对华龙盈科、百硕电器等闲置厂房要加大依法整合重组的力度,使其尽快盘活。
(区人大财经委调查整理)